布局海外的中国企业,如何实现“跨国碳中和”
本文原发表于财新网 作者:吴雪莹 王赫(绿色和平)
在双碳目标引导下,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承诺在未来实现碳中和,或是正在计划其碳中和路径。与此同时,众多中国企业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寻求企业自身的第二次成长机遇。于是诞生了一个命题:“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应对不同政策环境与市场条件下,如何在促进本地和跨国地区可再生能源采购机制的突破、促进绿色低碳政策的发展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并实现碳中和目标?
在双碳目标引导下,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承诺在未来实现碳中和,或是正在计划其碳中和路径。与此同时,众多中国企业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寻求企业自身的第二次成长机遇。于是诞生了一个命题:“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应对不同政策环境与市场条件下,如何在促进本地和跨国地区可再生能源采购机制的突破、促进绿色低碳政策的发展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并实现碳中和目标?
以互联网科技行业为例。作为中国的数字名片,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头部企业近年来加速布局海外市场,抢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高地,特别是在“数字新基建”——互联网数据中心与云服务领域。
据媒体报道,阿里云已在全球24个地域部署了上百个云数据中心,覆盖东南亚、日本、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欧洲、中东等主要海外市场 ,腾讯云在全球运营的可用区达到66个,覆盖27个地理区域。TikTok则将欧洲数据中心建在爱尔兰,万国数据,秦淮数据等IDC企业也纷纷布局海外。
作为具有影响力的跨国企业应该明确认识到,碳中和的落脚点不应该只局限在总部所在国,更需要将气候行动落实到海外战略之中。这不仅是应对业务所在地的碳中和要求与法规,更是行业领军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作为具有影响力的跨国企业应该明确认识到,碳中和的落脚点不应该只局限在总部所在国,更需要将气候行动落实到海外战略之中。这不仅是应对业务所在地的碳中和要求与法规,更是行业领军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即便跨国企业的碳中和之路面临着不同政治生态、政策环境、市场机制下的多重挑战,但在国际上已有众多案例可供中国企业借鉴,全面布局自己的碳中和战略。通过分析国外企业案例,我们为中国企业找到了三点启示。
启示一:设立供应链减排目标,带动供应链伙伴减排
作为范围三碳排放的重要部分,一家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环节所产生的碳排往往是其企业运营范围碳排放的5.5倍。但是,CDP数据表明,只有4%的企业设定了供应链目标。
启示一:设立供应链减排目标,带动供应链伙伴减排
作为范围三碳排放的重要部分,一家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环节所产生的碳排往往是其企业运营范围碳排放的5.5倍。但是,CDP数据表明,只有4%的企业设定了供应链目标。
这并不意味供应链碳排放管理不重要,恰恰相反,在碳中和时代,一家跨国公司是否承担起供应链的减排责任、带动供应链伙伴一同减排将成为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成功的保障。
随着政策与市场对于企业碳中和要求的深入推进,减排重点将从范围一、二深入到范围三的碳排放,而供应链碳排放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若企业无法在供应链环节减排,企业将可能面临三个重要难题,第一,其碳中和难度将大大提高,第二,其将面对监管带来的经营上的重大损失;第三,将造成企业声誉的损失。
供应链碳排放企业带来的潜在风险是在巨大的,而跨国企业面对的供应链更加复杂,涉及在多个国家的生产制造、物流运输、办公运营等环节。跨国公司在其供应链碳中和上所扮演的角色应当是领导者与全局把控者,需要企业提前布局,并带动供应链转型。这不仅能给自身带来行业内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为自己的经营保驾护航。
以苹果公司为例。在全球都在讨论企业气候行动的今天,苹果在2020年提出将在2030年实现全供应链的碳中和计划。其决定显而易见,苹果想利用自己对于供应链碳排放的管理从而保证自己企业经营的万无一失。
跨国车企保时捷也在近日宣布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进一步措施:要求将近1300家供应商完全使用100%可再生能源来生产其车辆部件,并不再考虑哪些不愿意改用净认证的绿色电力供应商,以降低供应链企业因环境问题给自己的企业经营带来的风险。
启示二:购买绿色电力应有优先选项,战略布局可再生能源市场
目前,企业采购绿色电力是实现碳中和的根本路径已逐渐成为共识。企业采购绿电的方式众多,在中国就有四种主要的实现方式:自主建立分布式、投资电厂、直接购电协议(PPA,在中国处于试点阶段),以及购买绿色电力证书。这四种企业购买绿电的方式其实在大多数地区都是比较常见的,除此之外再有些电力市场相对较为成熟的地区还会有虚拟购电协议,也就是在电力用户和发电企业之间达成的金融购电合同。
启示二:购买绿色电力应有优先选项,战略布局可再生能源市场
目前,企业采购绿色电力是实现碳中和的根本路径已逐渐成为共识。企业采购绿电的方式众多,在中国就有四种主要的实现方式:自主建立分布式、投资电厂、直接购电协议(PPA,在中国处于试点阶段),以及购买绿色电力证书。这四种企业购买绿电的方式其实在大多数地区都是比较常见的,除此之外再有些电力市场相对较为成熟的地区还会有虚拟购电协议,也就是在电力用户和发电企业之间达成的金融购电合同。
虽然不同国家的绿色电力玩法很多,但是跨国企业应该意识到在消费绿色电力的时候应该选择影响力较大的绿电购买方式,比如自主建立分布式、投资电厂,或者直接和售电公司签署PPA。现在的跨国企业的可再生能源消费不应该只是注重于数量,更需要注重于可再生能源消费的质量,以可再生能源的消费质量来布局企业战略。
跨国企业的特点是市场大、资源多、用电量大。不少企业在购买绿电的时候首先会考虑直接购买当地的绿色电力证书,尤其在欧美来看,因为绿证的费用极低。但是在消费绿证时,如果是单纯购买非捆绑式绿证,这种绿证并不会给当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非捆绑式绿证会将本身的物理电力单独出售给电网,而企业只会获得一张绿证消费的证书。这种绿证购买方式在很多地区都认为是一种“浅绿”的新能源项目,尤其以美国为主,因为此类绿证并不会增加所在国的绿电占比还有绿色电力消纳。有很多国际上的跨国企业就公开的明确表示说,用非捆绑式绿证来消费可再生能源应该是一个最后的选项。
对于企业来说,购买绿色电力的一大因素都是在于绿电带来的经济回报,购买非捆绑绿证尽管投入的成本不大,但是并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而相比于绿证来说,自主建立分布式还有投资电厂都可以增添当地的可再生能源资源,进一步促进当地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并且为自己的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以此来布局企业的可再生能源市场。
例如亚马逊、微软、谷歌等国际科技巨头,都在世界各地投资与采购可再生能源项目。其中亚马逊更是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商,在美国、加拿大,以及芬兰和西班牙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以扩大其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并且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当地的资源中比例。
例如亚马逊、微软、谷歌等国际科技巨头,都在世界各地投资与采购可再生能源项目。其中亚马逊更是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商,在美国、加拿大,以及芬兰和西班牙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以扩大其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并且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当地的资源中比例。
随着中国、日本、韩国相继提出碳中和之后,多家布局东亚地区的跨国公司纷纷加快了在东亚地区布局可再生能源市场。例如苹果公司,也是在中国宣布碳中和之后,要提速其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建设工作。除了苹果在中国的新能源战略之外,今年年初韩国企业采购新能源的通道终于打通,为企业可再生采购更添便利。进而三星也在近日宣布,将要抢滩韩国海上风电的市场,进军韩国政府6GW的“东海浮式海上风电项目”,展开其能源布局。由此看来,跨国公司在各个市场的可再生能源布局工作,将会成为碳中和背景下公司竞争的重要环节。
启示三:联名倡导政府,疏通可再生能源购买的政策机制与通道
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一个国家畅通的可再生能源消费通道对于企业购买可再生能源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企业在消费可再生能源的时候往往需要通过政府政策的扶持,让政府创造给企业购买可再生能源创造出比较宽松友好的环境。当跨国企业需要在可再生能源采购较为困难的区域进行采购时,不妨借鉴跨国企业在日本的做法。
启示三:联名倡导政府,疏通可再生能源购买的政策机制与通道
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一个国家畅通的可再生能源消费通道对于企业购买可再生能源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企业在消费可再生能源的时候往往需要通过政府政策的扶持,让政府创造给企业购买可再生能源创造出比较宽松友好的环境。当跨国企业需要在可再生能源采购较为困难的区域进行采购时,不妨借鉴跨国企业在日本的做法。
尽管在日本企业对于清洁能源的诉求在不断的提高,但是日本仍因为可再生能源成本高并且供应有限被RE100(百分之百可再生能源倡议)列为世界上最具有挑战性的市场之一。在2021年初,包括谷歌、雀巢、松下、尼康等在内的50家国际跨国企业联手向日本政府提出建议,希望日本政府可以增加可再生能源的目标。
信中表示:“期望政府将原本所计划的2030年提高20%-24%可再生能源的目标增加到50%,以此助力当地企业购买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帮助企业实现其气候目标,减少气候变化给企业所带来的风险”。企业的举措在近日得到了成效,日本政府宣布在2030年之时将可再生能源在日本电力结构中的比例从原本的22%-24%提高至36%-38%。
在众多企业承诺期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节点,碳中和的承诺早已变成了企业之间竞争的重要元素,而跨国企业需要做的并不仅仅是一纸承诺,更重要的是显示出其行业领袖的影响力,带领行业的众多企业将气候目标做扎实、落到根本,只有这样才能在碳中和竞争中拔得头筹。
注释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