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GDP数据出炉,东部经济大省绿色“新动能”能否持续发力?
2023年7月28日,北京——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于今日发布简报《2021-2023年东部重点省市重大建设项目梳理追踪:绿色低碳“新动能”竞跑加速》。简报梳理了2021年至2023年东部经济发达省市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的省级重大建设项目清单,并重点分析每省市重大项目中新能源、储能、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新动能”产业的发展情况。
重大建设项目指按照有关规定由政府审批或核准的,对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有直接、广泛和重要影响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在对东部经济大省勇挑“稳住经济大盘”大梁的要求下,保障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是地方补短板调结构、稳就业带消费的重要抓手[2],也因此成为地方政府工作重点。通过回顾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十四五”以来的重大项目投资方向和情况,简报旨在分析与评估四省市兼顾提振经济和推动社会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思路与行动力。
简报发现,三省一市中,江苏省通过重大项目清单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力度最大。“十四五”以来,该省绿色低碳项目[3]在重大项目清单中数量占比最高,新能源项目[4]占重大项目总量比重在2023年首次突破10%,其他省市均在4%以下;此外,江苏的新能源汽车相关项目投入增幅也显著高于其他省市。除江苏外,广东省亦有较为亮眼的表现,这主要表现在其三年重大项目清单中包含的光伏、风力发电项目装机已远超该省“十四五”对应目标,其对于储能产业的投入力度提升幅度也领跑三省一市。
新能源汽车、储能、光伏风电等绿色低碳产业已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充电桩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5%、54.5%、53.1%;清洁电力投资同比增长40.5%;新能源乘用车销售量同比增长37.3%[5]。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资深项目主任谢雯雯表示,“在‘双碳’目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引下,绿色产业的发展乘上了高速列车,重大项目投资则是重要燃料。这辆列车是否能越跑越快、能为稳住经济大盘贡献多大力量,燃料的持续稳定供应非常关键。”
“尘埃未定”?“十四五”以来江浙沪绿色低碳与“两高”重大项目波动发展
简报发现,尽管国家与地方都出台政策、设定目标加码对于绿色低碳产业的扶持,“十四五”以来江浙沪粤对于绿色低碳产业重大项目的投入力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三省一市重大项目中绿色低碳项目数量三年来基本持平,江苏、浙江和上海绿色低碳项目数量占比还在2023年出现下降(详见图1)。另一方面,据简报统计,三省一市“两高”项目[6]数量还在增加,广东和上海的“两高”重大项目数量占比连续两年呈上升态势,广东“两高”重大项目数量由2021年的69个增长到2023年的145个。江苏和浙江“两高”重大项目数量占比则在2023年出现回升(详见图2)。
2022年,广东省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及保有量均为全国第一,早在2018年,广东省政府就率先发布了《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引导该省增强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简报发现,“十四五”以来,广东省持续加码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11]的投入,2021至2023年,广东重大项目清单中新能源汽车项目数量占比的年均增长率达到44.2%。而江苏则尝试通过投入重大项目进行追赶,同一时段,江苏重大项目清单中新能源汽车项目数量占比年均增长率达到133.1%,跑赢广东、浙江和上海(详见图6)。
从新能源汽车项目类型看,2021至2023年,浙江更侧重于投入动力电池项目;广东和江苏则更加偏向于发展新能源汽车制造与产业化项目。此外,目前仅有广东将充换电基础设施项目纳入了省级重大项目清单。
作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第一梯队”与绿色低碳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江苏、浙江、上海和广东应如何深化地方绿色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国际产业竞争优势?
绿色和平提出以下建议:三省一市应积极研究、建立健全并推广绿色产业认定规则体系,编制绿色低碳产业目录,引导将有限的社会资源更多投入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在风电、光伏装机超预期发展的良好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绿色能源电力消费激励和约束政策,构建“供需协同”的新型电力系统和能源体系;在投资项目审查中研究纳入“碳维度”、设立“碳标尺”,推进重大建设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的综合评价工作,避免重走“棕色增长”的老路;广东和江苏作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积极推动省份,应积极关注和研究新型储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挑战,着力解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