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林业碳汇市场升温 高碳企业应警惕“洗绿”风险
近年来,全球林业碳汇市场迅速升温,碳汇市场化交易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最普遍的工具之一。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最新梳理与分析了当前全球林业碳汇的市场现状、发展趋势与买方情况,并指出:油气、航空等高碳行业是当前全球“自愿碳抵消市场林业碳汇交易”的主要买家,高碳企业通过大量林业碳汇实现碳中和的行为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减缓气候变化,应注重考察碳汇项目的实际减排效益,从而避免“洗绿”风险。
根据绿色和平发布的媒体简报(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简报),2021年全球自愿碳抵消市场林业碳汇交易额首次跃升至13亿美元以上。中国的林业碳汇交易以强制市场为主,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于2021年7月启动运营,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市场则有望在2022-2023年重启。据券商预测,林业碳汇项目极有可能成为CCER开发的重点,其市场潜在价值为4670亿至7818亿元。
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增长趋势让林业碳汇交易、碳汇项目质量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林业碳汇项目具有一定风险和不确定性,且买家主要来自高碳行业,这些承载碳减排厚望的植树护林项目是否能真正实现预估减排量,需谨慎证实,否则将为企业带来“洗绿”之嫌。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叶睿琪表示:“企业避免洗绿风险,优先减排是重中之重,化石燃料公司应向COP27提出的净零排放指南看齐,碳抵消仅可用于完成企业价值链以外的碳减排,不可用于实现价值链内深度、直接的碳减排目标。”
林业碳汇交易量持续增长
林业碳汇,即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森林作为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碳库,是通过自然手段增加碳汇储量的核心手段。研究表明,如果对全球的森林实现有效管理,可以在原有森林碳储量基础上增加46.7%,占全球森林碳储量潜能的四分之三。
根据Ecosystem Marketplace(EM)统计,全球自愿碳抵消市场交易额在2021年接近20亿美元,交易量接近5亿吨二氧化碳。其中,林业碳汇(含林业与土地利用碳抵消信用)市场份额同样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2021年自愿碳抵消市场林业碳汇交易规模相较2020年增长3倍以上,且量价齐升:交易量约2.3亿吨,均价为5.80美元每吨,交易规模约13亿美元;相较2020年分别增长294%、7%、321%。林业碳汇在各类碳抵消中已经呈现出领先地位,逐渐超越可再生能源项目。
林业碳汇的“洗绿”风险
相较于直接减排、技术创新、能源转型等减排路径,购买林业碳汇是一种成本低、周期短的碳中和方式。由于技术壁垒与成本较低,购买林业碳汇成为许多面临减排困境的高碳企业实现碳中和的选择。然而,近年来不乏许多高碳企业因夸大减排量、误导消费者等原因面临国际监管机构的监督调查。
在UNFCCC COP27期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强调,利用虚假净零排放承诺来掩盖化石燃料的大规模扩张是应该遭受谴责的。企业必须通过真正的减排来实现净零目标,逐步淘汰化石燃料,扩大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必须彻底审查自己的承诺,跟上最新标准。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叶睿琪认为,高碳企业应尽快设立具体碳减排目标与转型路径,通过企业年报、ESG报告等形式对外披露包括但不限于范围1至3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减排战略和实施进展等,并主动披露碳抵消相关的排放来源、无法直接减排的原因、核算方法与项目信息;尽早布局减排战略,评估气候风险并设立应对机制,加速创新技术落地应用;优先通过直接减排(如采购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效等)的方式最大限度实现净零排放,谨慎使用碳抵消手段。此外,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受诸多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林业碳汇碳抵消难免面临非永久性、额外性难证、重复计算等质疑,还会被卷入林地、土地利用相关争议——这些风险尤其需要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