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的好能效少!中国建筑脱碳从何做起?
中国的建筑行业如何绿色发展一直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4月,建筑业迎来首个碳排放强制性指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行的《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于4月1日正式开始实行,并指出,本规范为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全部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其中2.0.5条规定“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均应进行建筑节能设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方案和初步设计文件应包含建筑能耗、可再生能源利用及建筑碳排放分析报告。”
《规范》的正式实行,符合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弥补了此前对建筑行业碳排放数据统计需求的空白,也意味着中国建筑节能降碳的顶层设计正逐步完善。
建筑行业的第一大碳排放来源是建材生产,而建材也被纳入国家严格考核的两高项目防控,在天津、上海、湖北等碳交易试点已被覆盖。在建筑行业统计碳排放数据,将使建筑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更为实际和可期,将碳排放数据考虑在内将在之后大力提升低碳建筑的优势。国际建筑媒体Design warehouse创始人陈仕瑛表示:“一些使用可持续建筑材料的建筑可以比使用混凝土、钢铁的建筑的碳排放低40%左右,如果这部分成本可以被核算出来,那么对这些低碳建筑的发展来说,肯定会在交易上占有很大优势。”
但与此同时,《规范》中有关节能设计的要求、分析建筑能耗、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碳排放核算的要求也将对从业者的低碳意识、利益相关方参与数据核算的能力以及政策制定者的监察机制设计等方面提出重大挑战。“政策虽然开始强制执行,但是前期很难有快速的进展,”陈仕瑛表示,“一是建筑师可能没有研究和计算碳足迹这个概念的认知,二是可能存在计算的标准和维度不成熟、不清晰,三是建筑碳足迹的计算方法如果包括全生命周期,那么需要地产商等很多利益相关方在不同运行阶段参与,这其中如何协调还是个问题。”
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最新数据,2019年全国建筑行业全寿命周期碳排放总量占中国碳排放50.6%,共49.97亿吨二氧化碳,其中以建材生产阶段和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总量最高,分别为27.7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的28.0%)和21.3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的21.6%) 。“十三五”期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年均增速3.1%。鉴于建筑行业作为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贡献方面,中国迫切需要采取更明确的行动和途径,根据《巴黎协定》发展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全球性难题的解决方案
2022年4月4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发布的《气候变化2022:减缓气候变化》报告指出,在普遍的为避免病毒传播而实施的封锁政策下,人们在建筑物中将花上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在室内环境中活动,而低碳、绿色的建筑能为居住者提供自然来源的通风和采光,使用清洁能源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用能保障,将支持人类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而面对气候紧急情况、资源枯竭、以及贫富差距等风险,绿色低碳建筑因其在能源安全、碳减排、健康和环境方面良好表现也在成为新的解决方案 。
最近,为支持社会低碳转型,各个地区的政府和组织已采取一系列举措和承诺,以实现建筑行业的低碳转型。在已经提交国家自主贡献的国家中,136个提及建筑物,53个提及建筑能效,38个特别提到了建筑能源规范,多个国家计划自2021年起实施新的或更严格的规范。
中国最新提交的的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城镇当年新建绿色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 65%。并强调将把深入推进建筑节能降耗作为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新目标的主要新举措之一,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逐步开展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推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开展建筑领域低碳发展绩效评估。
随着国际上对于建筑行业碳排放方面的规范和要求提高,顺应全球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责任,中国对于建筑行业碳排放的要求只会越来越严格。而且为在国际范围内做出意识到时代大任务的理念的设计典范,建筑设计中对于“绿色”的考量也成为建筑作品获得声誉的重要考虑因素。
建筑脱碳,从何做起?
到本世纪中叶,受全球人口增长、城镇化、财富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建筑行业相关的排放可能增加一至三倍,中国乃至全球的净零目标也会随之受到影响。但如果能够结合具有雄心的净零目标,重新思考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设计和使用方式,探索更加绿色包容的实践与技术,最终建筑行业排放趋势可能会在本世纪中叶实现逆转。
建筑行业的碳排放包括在运营期间用于加热、冷却或供电的碳排放,也包括在制造、运输、建设、维护、维修和生命周期结束阶段释放的碳。从这两个阶段入手,不少建筑设计相关方已投入到实际行动当中控制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工程顾问机构奥雅纳承诺到2030年实现其所有业务的净零排放,并为客户和社区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以实现《巴黎协定》所约定的目标;Adrian Smith + Gordon Gill 建筑师事务所(简称 AS+GG)则计划通过优化设计和规范材料,减少材料的使用,或是使用在制造过程中排放更小的材料,来减少建筑物的碳含量。
在建筑设计方面,不少建筑设计师通过利用碳封存生物材料、循环设计原则、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来实现建筑的净零排放:
美国的Kendeda Building, 由Miller Hull Partnership和Lord Aeck Sargent设计
这座文化中心的碳吸收量超过了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排放量。作为 COP26 虚拟展馆的一部分,英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强调此为“示范性可持续项目”,负碳综合体由地热泵加热,并由 1,200 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供电,并辅以来自电网的可再生能源。
建筑减排,投资机遇与转型挑战并存
随着中国进入碳中和碳达峰关键窗口期,低碳建筑也将成为未来最大的投资机遇之一。在整个投资行业,出现了建筑脱碳和能效在投资战略中逐渐占据一席之地的积极迹象。然而也应注意到,当下对建筑能效的投资仍然落后于全行业总体投资。与此同时,对碳中和含义的混淆导致了许多“碳清洗”的例子,即公司对其产品和建筑物的碳足迹提出未经证实的声明。因此需要制定对碳减排更严格的标准和认证体系。
强大的壁垒阻碍了市场对相关行业具有成本效益的机会的吸收,如果没有适当的政策,即便有巨大的潜力也难以被完全开发。这些障碍包括不完善的信息、分散的激励、意识缺乏、交易成本、融资渠道不足和行业分散等。如果没有外部刺激,仅靠市场力量不可能实现必要的转型。解决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的政策干预,以及新的业务和财务模务模型是必不可少的。
撰文:邱程骋(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
编辑:冯艳彬